首页 凯发娱发com洞察 行业动态 详情内容
最新资讯 凯发娱发com观点 行业动态

去杠杆下中小银行的经营挑战及转型之路 原创: 庞海军 宋光磊 债券杂志 2018-06-05

近年来,随着去杠杆、强监管等政策持续显效,我国银行业风险得到有效释放,正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。与大型银行相比,大多数中小银行1具有规模小、网点少、管理能力有限等特征,其经营风险有一定的特殊性。作为地方金融服务和信贷资金的主要供给者,中小银行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,因此,需关注这类银行面临的风险和压力,准确剖析其风险成因,采取合理政策和应对措施,促进其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中小银行靓丽成绩单背后的经营挑战
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,中小银行也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。2011—2016年,中小银行年均规模增速保持在20%以上,增长成绩靓丽。2017年以来,随着监管政策加码、防范金融风险力度加大,中小银行扩张速度放缓,资产负债扩张速度同比降幅过半。扩张减速后,一些不平衡、不协调的经营压力和挑战逐步显现。 (一)资产规模稳步扩张,但杠杠和期限问题值得关注

1.资产负债率持续升高

2011年底,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率2(93.35%)低于大型银行(93.55%)。随着中小银行资产的迅速扩张,到2017年底,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率(92.85%)高出大型银行(91.81%)1.04个百分点,微观杠杆程度逐步高于大型银行,对资产扩张的依赖程度有所增加。

2.期限错配偏紧

2015年1月—2018年1月,中小银行中长期贷款比重从41.28%升至52.18%,上升了近11个百分点,平均贷款期限明显拉长。同期,反映银行存款稳定度的定期存款比重,从2015年1月底的 86.20%降至2018年1月底的74.57%,下滑了11.62个百分点。这说明,中小银行在贷款期限拉长的同时,存款期限缩短,“短存长贷”特征日趋显著,期限错配程度偏紧。

3.资产变现能力遇到挑战

从2015年初至2017年底,中小银行低流动性长期资产3占总资产的比重,从1/3左右增长到约40%的水平,资产弹性不足,变现能力有所弱化。根据中国银保监会(原中国银监会)披露的数据,2017年随着去杠杆的深入,年末银行业流动性比例(50.03%)较年初(47.55%)提高2个百分点,总体流动性状况有所缓解。但同期城商行流动性比例从51.03%继续下滑到50.78%,中小银行资产流动性状况仍然不容忽视。 (二)存款总体保持稳定,但负债端资金结构不容忽视

1.在存款方面与大型银行的差距不断拉大

从2015年3月至2017年底,中小银行吸收存款4占总负债的比重出现下滑,该比率与5家大型银行5的差距从9%扩大到约14%,存款竞争能力不强。当前,中小银行存款利率通常高于大型银行,但“揽存”压力仍在,中小银行存款流失的压力仍然不小。

2.对同业融资依赖程度有所加大

从2015年3月至2017年底,在中小银行的总负债中,从央行和金融机构获得的负债稳定在20%左右,显著高于大型银行(约10%),存在潜在流动性风险。其中,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量保持高位运行,自2015年以来,一度连续12个月单月发行量突破1万亿元,中小银行负债与货币市场的关联性提高,对市场的敏感度增强。 (三)利润规模持续增长,但价差空间有所收窄

1.资金成本与收益倒挂

自2016年起,中小银行6个月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走势开始与票据转贴现利率走势出现背离。2017年底,城商行6个月期存单发行成本(普遍超过5%)高出同期限票据转贴现利率(约4%上下),资本收益在部分产品上难以覆盖成本。

2.净息差走低

2017年底,银监会公布的城商行净息差(1.95%)低于商业银行总体水平(2.01%)6BP。从趋势上看,2017年,在银行业利息收入修复、净息差总体回暖(上升7BP)的情况下,城商行净息差下降了2BP,对资产扩张形成对冲,抑制了盈利增长。 (四)资产质量有所缓解,但资本吸收损失能力增长不快

1.不良贷款维持增长势头

2012年初,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大型银行水平相当(1.04%),但截至2017年底,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(2.32%)已高出大型银行(1.53%)79BP。同期,中小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增速(535%)高于大型银行(58%),不良贷款压力犹在。

2.资本实力增长缓慢

从2014年初至2017年底,我国大型银行陆续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(G-SIBs),资本要求不断提升,资本充足率从12.56%上升209BP至14.65%,资本实力显著增长。受价差收窄、资产质量滑坡等因素拖累,同期城商行资本充足率从11.90%上升85BP至12.75%,农商行维持13.30%的水平不变,在基数和增幅上与大型银行的差距不断拉大,资本实力增长不明显。
中小银行面临压力和挑战的根源
透过现象看本质。抛开经营指标层面的因素,中小银行当前遇到经营挑战的根源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脱节,以及由此导致战略和业务方向的偏离,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不协调、不平衡的挑战和压力。同时,在当前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科技创新的两大浪潮下,我国银行业发展开始呈现新的特征。与大型银行相比,中小银行的市场化管理水平和金融科技创新能力通常偏弱,这也间接地放大了上述不协调、不平衡的压力效应,具体表现如下。 (一)快速增长的背后,发展战略和经营定位有所偏离

1.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存在差距

近年来,面对较宽松的政策和资金环境,一些中小银行不满足于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,存在扩张冲动,过度运用同业、表外、委外等非本源性工具,寻求资产快速扩张,由此带来的结果:一是金融体系链条加长抬高了实体融资成本,加剧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局面,抑制了融资需求和银行收入的可持续增长。二是地方实体经济与金融的矛盾日益突出,加大了企业经营难度,间接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滑。

2.市场竞争定位偏差

个别中小银行不安分于围绕小微金融、本地金融、普惠金融等当地优势领域精耕细作,热衷于开展投行、资产管理、分层结构化产品等复杂金融项目,甚至绕道北京、上海等地违规开办同业经营机构,市场定位不尽合理,由此带来以下结果:一是陷入同质化竞争,拉低议价能力,银行边际盈利增长趋缓。二是丧失差异化优势。受外来银行竞争影响,中小银行在本地客户群、存款等方面的流失加剧,其经营风险增大。 (二)利率市场化应对机制不强,影响经营业绩增长

1.资产负债定价能力偏弱

一是资产定价效率偏低。部分中小银行资产定价仍采用议价制,欠缺定价模型和系统支持,习惯参照市场竞争情况和个体经验,采取对某类客户群设立基准利率加点的方式进行定价,与大银行逐笔风险定价模式相比,中小银行资产定价的精细度较差,收益水平也不太理想。二是负债价格反应滞后。中小银行普遍采取跟随定价策略,市场反应滞后,影响负债资金稳定。个别银行仍在延续依靠利率定价抢市场、做规模的传统经营思路,负债成本居高不下。

2.管控机制有所欠缺

一是利率软约束。大型银行广泛应用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(FTP)机制尚未完整覆盖中小银行,分支行利率定价存在软约束,为了做规模而“倒挂”利率的因素依然存在,影响净息差的稳定。二是杠杆管控偏松。中小银行的资本考核机制薄弱,未建立覆盖资本、押品、风险等指标的资本计量体系,对杠杆的管理和控制偏于宽松,也影响了资本充足率的增长。 (三)金融科技创新薄弱,限制了经营效率提升

1.金融新技术运用滞后

一是银行管理技术。大部分中小银行对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客户画像等信息化银行前沿科技运用较少,经营管理效率与大型银行拉开“代差”,影响了市场竞争力。二是智能化营销技术。大型银行依托移动载体,大力发展智能投顾、AI金融、刷脸服务等营销新科技,不断提升产品吸引力,客户从小银行流向大银行的趋势日益显著。

2.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

一是应用场景较少。大部分中小银行的新技术主要集中在移动营销和金融服务、管理系统改造等传统金融IT领域的延伸,在跨界合作、主题营销等新兴客流导入方面应用场景储备尚不丰富,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够,导致储蓄存款等基础性业务出现滑坡。二是科技投入产出率不高。中小银行客户群主要在当地,对外部长尾客户吸附力有限,成本不容易迅速摊薄,导致金融科技投入产出比偏低,压制了科技创新的动力。
防风险、化挑战,走向转型之路
当前,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在有利的宏观环境下,中小银行总体风险可控,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不大。但要积极关注中小银行发展不平衡、不均衡、不协调背后的原因,在政策上进行科学引导,在经营上补齐短板,促进其高质量发展。 (一)宏观政策层面

1.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创造良好外部环境

一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,继续抓好“三去一降一补”,提高社会生产率,提升经济发展质量,为银行业发展提供积极的外部环境,逐步改善中小银行经营压力。二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,完善金融服务体系,支持扩展普惠金融业务,规范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,着力解决地方小微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问题,促进中小银行健康发展。

2.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,维持市场流动性松紧适度

一是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,保持广义货币M2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,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,避免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大起大落,缓解中小银行资金成本倒挂压力。二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,用好差别化准备金率、差异化信贷等政策,带动中小银行将资金更多地投向当地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和贫困群体,发挥政策激励作用。可以借鉴一些国际经验,例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(FDIC)指引规定:乡村银行本地信贷资源比例要超过50%。

3.关注中小银行经营压力,防范化解重大风险

一是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。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,但个别地区的潜在信用风险尚未完全暴露,需要注意标本兼治,有效消除风险隐患.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。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,规范中小银行经营行为。三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,严禁各类违法违规举债、担保等行为,防止地方性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。回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,美国许多金融机构倒闭,其中2008—2010年间倒闭的中小金融机构占比超过80%,因此需更重视其经营风险。再如,美国对社区银行实施FDIC和州政府金融局的协同监管,分别从系统性和微观性层面监测风险,合力守住风险底线,具有一定借鉴意义。 (二)微观经营层面

1.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,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

一是明确战略方向。中小银行需要围绕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,致力于服务本地实体经济,形成与本地政府、实体部门、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,依托本地实体经济增长带动自身发展。二是打造特色竞争优势。中小银行可专注于更为熟悉的广阔县域市场,瞄准大银行标准化服务的市场空档,明确差异化市场定位,逐步建立区域竞争优势。从国际经验来看,从密歇根州兴起的美国社区银行“关系型”信贷业务,通过平时的客户关系维护、沟通、交流等“软信息”来评估风险,形成了低成本、高效率、风险可控的差异化授信机制,有效地提升了中小银行在本地的竞争力,可以借鉴。

2.坚持稳健经营的发展理念,强化风险意识

一是保持资产规模扩张与资本实力、存款来源的合理匹配,避免杠杆和期限过度错配带来的风险。二是对于比例过高的同业资产,要主动及时压降,稳定存款供给,确保流动性安全。三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要更注重效益提升,提质增效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,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,美国出台的沃克尔法案对社区银行和本地储蓄银行引入评价机制,限制自营业务过度扩张,引导规范银行走上可持续性发展道路。

3.加强市场化机制建设和金融科技创新,补齐发展短板

一是提高市场化应对能力。加强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建设,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(FTP)、经济增加值(EVA)、经济资本回报率(RAROC)6等工具,提高定价精细度和市场敏感性,逐渐扭转成本收入“倒挂”的局面。二是提高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。通过跨界合作、抱团取暖、客流共享等方式,紧跟业界科技发展潮流,依托本地市场和民生需求,创新丰富金融服务场景,稳定客户源,不断改善经营效率。例如,可以借鉴以色列“Poalim Digital”银行的“无人”网点,以及美国社区银行科技联盟等新合作模式等。

注:
1.本文中小银行是指城商行、农村金融机构。为突出重点,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大、股东实力较强,不纳入中小银行的范畴。
2. 如无特别说明,本文所引用的数据均为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公开披露的有关信息,作者进行了整理。
3.低流动性资产采用的是中长期贷款、股权投资、其他资产等长期限资产的合计数。
4.存款采用对非金融机构负债、对住户负债两项的合计数。
5.大型银行指的是中国工商银行、中国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中国建设银行、交通银行。
6.经济资本回报率,也称作风险扣除后的资本收益率,简称RAROC。经济资本回报率=(收益-预期损失)/经济资本。